家庭常用烹调油有两类:动物油和植物油,动物油如猪油、牛油等,植物油的种类就比较多,如大豆油、菜籽油、玉米油、花生油等。无论是动物油,还是植物油,其主要营养价值就在于它里面所含的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。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带给人体不同的健康效益。
脂肪酸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:
高饱和型
包括猪油、牛油、黄油、奶油、棕榈油以及椰子油等,家庭最常用的是猪油。
特点:
这类油的饱和脂肪酸均占总脂肪酸的40以上,且含有胆固醇。油脂熔点较高,36~55℃,常温下一般呈固态,消化吸收率不如植物油。较植物油不易氧化、酸败,存储时间相对较长,一般储存温度在0℃,可保存2个月左右;在—2℃时,可保存10个月左右。适合油炸、油煎等烹饪方式。
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体内胆固醇合成,具有显著升高总胆固醇(TC)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的作用,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膳食因素。
无论健康人还是“三高”、脂肪肝或其他疾病,都应该控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量,每日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0,“三高”、脂肪肝、肥胖等患者还需减少为小于总能量的7。
高油酸型
最有名的是橄榄油和山茶油,花生油,菜籽油(青油)也属于此类。
特点:
此类油脂熔点较低,室温下呈液体,消化率很高,91~99,易被氧化,酸败,产生“哈喇味”,使油脂营养价值降低。不适合高温油炸。
油酸能降低总胆固醇(TC)、甘油三酯(TG)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——坏胆固醇,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——好胆固醇,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神,可以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平日凉拌、做汤可用橄榄油,山茶油;一般炒菜时可用花生油、菜籽油。
高亚油酸型
高a-亚麻酸型
大豆油、玉米油、葵花子油,小麦胚芽油等属于高亚油酸型;亚麻油、紫苏油属于高亚麻酸型。
特点:
熔点较低,室温下呈液体,消化率很高,易被氧化,不适合高温油炸,普通炒菜、炖汤等可高亚油酸型油脂;凉拌、煲汤则用高亚麻酸型油脂。
这两种脂肪酸是人体不能合成,需从膳食里获取,又称为必需脂肪酸。用这两种类型的油代替饱和脂肪酸,可使胆固醇、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,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。
从上面的分类里可以看到,有些油既是高油酸型,又是高亚油酸型,这类油脂的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差无几,属于均衡型。如花生油、芝麻油。
食用油要多样化,其实指的是不同脂肪酸种类的油脂换着食用,否则你在大豆油、花生油、葵花子油中换来换去也顶多获取一种脂肪酸。
可以用小品种油,如亚麻油、橄榄油、芝麻油,和一部分大宗油,如大豆油、花生油、色拉油等混合做成“调和油”使用。具体做法将各类油按比例把大豆油(或花生油、色拉油)、亚麻油(或紫苏油)和橄榄油(或茶油)倒入小的带刻度的油瓶(壶)里,比例为2:1:2。
还可以做不同菜肴,使用不同的油,炒一般蔬菜用大豆油,花生油等,凉拌时可用橄榄油、芝麻油等。上面说到,植物油熔点低,对空气中的氧非常敏感,易氧化变质,所以对油的保存很重要。
很多家庭购买油时喜欢买大桶油,大桶油较小瓶(壶)油有几个缺点:
沉重,倒油时不好控制油量,易倒过量;
频繁开启油桶盖,增加油脂与氧气的接触,不利油品质的保存;不易估计一家人一天的用油量。
对于油的保存,需注意以下几点:
1、放避光、阴暗之处,避免光和紫外线对油脂的分解,破坏油脂品质,降低其营养价值。
2、尽量多用带刻度的小油壶,预装一家人一天内的食用油量,用多少油清清楚楚,易于控制一天的食用量。同时可以减少开大桶油盖的次数,减少氧气进入油脂的频率。
3、有些家庭习惯用熟油,事先将一部分生油加热,放入容器里,下次炒菜时就用这部分油。如此做,需要用密闭性较好的盛油容器,再放避光阴暗之处,避免油脂大面积与氧接触,并尽快用完。且下次用时不宜过度加热。
无论是何种油,均不是十全十美,其本质都是油,能提供不俗的热量,摄入过量都会引起肥胖,给健康带来不小的隐患。膳食指南里的建议用油量为25~30g/天。